教材简介

总前言

《发展汉语》从第一版( 20042006),到全面升级为第二版( 20112013),已发行 200余万册。第二版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不仅在中国被广泛采用,也被海外许多国家选用,另有数百篇研究教材的文章和硕博论文以其为研究对象,俨然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知名教材。我们感谢海内外同行的支持与认可,同时也深切感到,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学实践在深入,汉语本体和汉语二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多,教材理应合理吸收;与此同时,教材本身有些理念和教法也需要更新,有些话题和课文已显陈旧,有些课文偏长偏难,有些注释和练习可换可弃。为使教材与时俱进,亦是参照经典二语教材维护的惯常做法,我们组织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的跨院校编写团队,以第二版为基础,制定了扬长避短,去旧增新;适当瘦身,留有空间;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总编修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编修。第三版新编和修订几乎各占一半。

新编教材融入了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保持经过实践检验的编写理念与编写方式;修订教材保留了成熟的编写框架和有效的训练体系,同时着力对教材整体和局部进行创新设计与实施。本版教材在充分体现汉语汉字及其作为二语教学的特点,特别是优化汉语二语技能训练的方式方法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在突破现有课文编选理念与编选范围,特别是突破现有初级汉语教材编写模式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在突出汉语语素教学,特别是构建汉语语篇语法教学体系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教材体系

      《发展汉语》(第三版)采用专项语言技能训练与综合语言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第二语言教学及教材编写模式。全套教材分为三个层级、六个系列,即纵向分为初、中、高三个层级,横向分为综合、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初级读写六个系列。其中,综合系列为主干教材,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初级读写系列为配套教材。

       全套教材共 28 34 本,包括:初级综合()、初级口语()、初级听力()、初级读写();中级综合()、中级口语()、中级听力()、中级阅读()、中级写作();高级综合()、高级口语()、高级听力()、高级阅读()、高级写作()。其中,每一册听力教材均分为文本与答案练习与活动两本。

◎ 适用对象

《发展汉语》(第三版)是一套完整的汉语二语教学体系、一个大型的汉语学习资源平台,可满足初(含零起点)、中、高各层次综合课及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的教学之需,可供来华学习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学习文科、理工、经贸、医学等专业的预科生,长短期汉语进修生教学选用,亦可供海外相关层级和需求的汉语教学选用。

◎ 编用理念

编用理念即本套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指导思想,包括如下两大理念:

一是“集成、多元、创新”。集成即对语言要素、语言知识、国情知识、文化知识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系统吸纳与整合;多元即对教学法、教学理论、教学信念、教学大纲、教学资源、训练方式和手段的兼容并包;创新即在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继承既往成熟的教学经验、汲取新的教学和教材编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系列教材进行整体和局部的特色设计与实施。

二是“发展、巩固、提高”。发展意味着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由模仿创造到自如运用。“发展汉语”寓意发展学习者的汉语知识和中国国情知识,发展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发展学习者的汉语学习能力。巩固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巩固意味着需要不断复习和强化既往所学知识和技能,正所谓熟能生巧。提高是发展和巩固的目的所在,充分的发展和扎实的基础是提高的前提和保障,而提高意味着新的发展。

◎ 编用目标

编用目标即本套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目标,具体如下:

总体目标: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语言能力、汉语交际能力、中国国情与文化认知和理解能力、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综合运用能力、汉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具体目标:通过规范的汉语、汉字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以及科学而系统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汉语要素(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形式与意义的辨别和组配能力,在具体话语语境和文本语境中准确接收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能力,体认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能力,运用汉语进行适合语境和语篇特征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通过教学不断强化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

◎ 编写原则

为更好实现本套教材编用理念和编用目标,特确立如下主要编写原则:

(1)课文编选:遵循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核心原则编选课文;注重话题和场景、题材和文体、范文和语体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确保教材作为第一学习资源的示范性和可学性。

(2)内容编排:遵循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重复再现等技术原则编排教学内容;注重“语言结构、语言功能、交际情境、文化因素、国情知识、活动任务”的组配与照应,确保语言、文化及交际要素等输入均衡、合理与充分。

(3)技能训练:依据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的目标和规律,凸显相关课型的特点及技能训练要求;注重听说、读说、读写、说写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确保“综合语言能力 + 专项语言技能”训练模式优势的发挥。

(4)教学标准:综合参考并优化利用现行各类等级大纲和等级标准、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和通用课程大纲、汉语进修大纲和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等资源,制定本版各系列教材语言要素、话题分布、功能意念、情景场所、交际任务、文化项目等具体编写大纲,确保教材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 实施重点

为实现本版教材的编用理念、编用目标和编写原则,实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总编修原则,编修过程中除进行其他重要实施外,重点进行了如下两项革新性实施:

(1)《初级综合(Ⅰ)》采取“语文分开”编写模式。以拼音作为汉语教学和学习的文字工具,拼音下面配有汉字,但汉字不作为教学内容,只为方便教师教学,也为学生“熟悉一下汉字”提供便利。主要理据:初级综合教材现行的“语文并进”是拼音文字二语教学的普遍模式,“语文分开”是汉语二语独有的初级汉语教学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入门阶段的汉语教学,利用拼音教授汉语,可以扬拼音之长、避汉字之短,可以快速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能力,可以有效避免汉语教学与汉字教学难以同步的困扰。

(2)《初级读写(Ⅰ)》承担系统的汉字教学任务。按照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则,依次由笔画最少的独体字到笔画较多的独体字、由笔画较少的合体字到笔画较多的合体字进行教学。主要理据:《初级综合(Ⅰ)》采用了“语文分开”编写模式,用拼音教汉语,就应该有单独教授汉字的配套教材;更为重要的是,按照汉字自身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汉字认读和书写教学,有利于凸显汉字的理据性和易学性,有利于学习者系统掌握汉字的构成要素、构成特点和书写规则,有利于提高汉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语文分开”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基于汉语汉字的特点建构的教学模式,但先辈们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却认为此模式弊多利少,转而采取了普遍适用于拼音文字的“语文并进”教学模式,从而使汉字失去了独立的教学地位,成为汉语教学的附庸。由此来看,本版所谓革新性实施,不过是把本属于汉语独有的教学模式恢复其应有的教学地位,把本应按汉字自身特点和教学规律单独进行的汉字教学落到实处。

需要说明的是,“语文并进”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统天下 70 余年,几代教师已然习惯了这一教学模式,而对“语文分开”教学模式,即用拼音进行“语”的教学可能不太习惯。因此,特别希望年轻教师能够努力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既能熟练地用拼音拼写汉语,也能熟练地阅读(直读)拼音文本。事实上,既能用汉字教汉语,也能熟练地用拼音教汉语,是信息化时代国际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和技能。

◎ 教学信念

教学和学习信念无处不在,并深刻地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下面是我们“信以为真”的若干重要的教学和学习信念,希望使用本套教材的师生也能信以为真,并加以实践。

(1)语言是工具。任何工具都是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被掌握的,要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而不是知识体系来教来学,因此各种“用”的训练更为重要。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习得是首要和必要的,但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获得才是最根本的。

(2)教材是媒介。既要教和学教材的内容,也要利用教材的内容去教和学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只教、只学教材。教材不过是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媒介和资源,而不是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全部,教材之外学语言、课堂之外学语言,同样重要。

(3)备课决定成败。教师务须亲自备课、深度备课,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用好教材和上好课的前提。否则,再好的教材也无济于事。

(4)预习复习事关重大。学习者务须预习新课,最好是深度预习;务须复习旧课,最好是不断复习。预习乃“先知先觉”,自我学习;复习乃“重新学习”,温故知新。

(5)课文教学乃重中之重。课文是语言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内容、核心内容,务须以各种方式使学习者学懂、真懂、全懂,并且最好熟记于心、牢记于心、脱口而出。

(6)在语境中教授和学习词语与语法。在语句、语段乃至语篇中教授和学习词语和语法,也即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和语法的意思和用法,而不是孤零零地进行词语和语法教学。

(7)应用技术而不被技术所左右。关注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拓展教学途径,提升教学效益,但不为技术所左右,更不为应用而应用。智慧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智慧化,应甄别和评估技术运用的实际效果,始终不忘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这一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