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第三册使用说明


一、简介

本书是《天天汉语——泰国中学汉语课本》系列教材的第3册。共有30课,分为5个单元,每6课为一个单元。全书共涉及交际任务15项,对应语言点24个,学习生词95个,其中基本词语80个,扩展词语15个。


二、基本内容

本册共5个单元,涉及5个话题,包括“和朋友联系”“地点与方位”“计划与安排”“课外生活”“天气”。

每个单元由6课构成,分别为“词语”课、3篇课文、“汉字与阅读”课以及“复习与文化”课。全书最后还安排了1套测试卷。

“词语”课为每个单元的第1课,集中学习本单元话题所涉及的相关词语,引入本单元话题,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为后续有关该话题的表达准备所需词汇。

3篇课文分布于每个单元的第2—4课,均为对话体。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话题所涉及的关键句型和语言点,在交际应用中巩固词语课所学词语。

“汉字与阅读”课为每个单元的第5课,本册书中与汉字有关的内容主要有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的12个常见意符。除介绍相关知识,还附有趣味练习,增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提高认读与书写能力。同时本课还设计了阅读练习,以本单元学习的话题为基础,以叙述体短文的方式呈现,旨在提高学生的认读与阅读理解能力。

“复习与文化”课为每单元的最后一课,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练习集中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本单元话题所涉及的词语及语言点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及句法结构完成相关交际任务的能力。另一方面,每课还设计了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文化知识,供教师们选用。

测试卷是对此前所学内容的综合检测。为帮助学生适应新HSK考试,测试卷的材料选自本书所学内容,但题型与结构设计参考新HSK真题。


三、课时安排建议

每个单元的参考教学时长为5课时。每课时完成1课。

在1周5课时的情况下,1周可完成1个单元。学完5个单元后用1次课进行测试。在1周2—3课时的情况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目的、水平等选择合适的内容,适当舍弃或简化部分内容,比如“汉字与阅读”课与“复习与文化”课的内容可视具体情况整合或简化。

四、教学方法建议

1.关于词语

本教材的词语包括两类,一类是需要重点学习并掌握的基本词语,一类是适应本土化需求和话题表达需求而增加的扩展词语。第一类词语要求学生会听、会说,甚至会读、会写;第二类词语,则只要求学生基本了解,满足具体语境下的交际需求即可。

词语教学常用的方法包括:听录音跟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全体或者分组朗读,利用词语卡片做游戏,汉泰互译,看图说词,词语扩展等。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2.关于汉字

本册书所设计的汉字知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在初步了解汉字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汉字的认读与书写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通过有趣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到“汉字有趣,汉字不难”,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认读与书写能力。

3.关于课文

每单元的课文内容以话题贯穿,逐步推进,每课安排2—3个与本课话题和功能直接相关的典型关键句或语言点。在“学句子”部分,提供了语言点的基本格式、汉泰语的解释说明、典型例句,与交际功能相对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语言点和关键句的学习,获得相应的交际能力。每课均提供了一定的练习材料,这些练习与语言点和关键句相对应,教师在教学时既可以在讲解语言点时进行强化练习,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复习。每课的“课堂活动”是对本课内容的综合练习,教师可视具体教学情况加以运用。

4.其他教学建议

关于“汉字与阅读”课。每单元的“汉字与阅读”课包括汉字基本知识和阅读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讲练结合,汉字部分适当介绍相关知识,辅之以少量的汉字练习,以提高学生汉字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阅读部分则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复现,与课文内容既有交叉也有不同,叙述体的形式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此环节中可通过信息查找、理解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于“复习与文化”课。每单元的“复习与文化”课以复习本单元内容为主,包括词语与关键句等,教师既可以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供学生自学。文化内容与单元话题有一定的关联,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加以介绍,如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也可以通过做手工等课堂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进一步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编: 100083
办公室电话:+86-10-82303645 办公室传真: +86-10-82303963,网上订单客服电话:+86-10-82303908 网上订单客服信箱: service@blcup.com
版权所有: 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24
京ICP备1601267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63号
本网站推荐使用IE8 以上版本浏览器